武汉市工作室品茶武汉市工作室品茶

大城市的老人,疯狂涌入小城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和大城市相比自然康养环境更好,大城和三亚、老人昆明等传统旅游名城相比生活成本更低,疯狂一批小城正在凭借更具性价比的涌入异地养老方式出圈。

今年5月,小城年过6旬的大城老钟决定去个山好、水好的老人地方旅居,一番打听后,疯狂他从广东家中出发,涌入辗转两趟动车和一趟大巴,小城抵达广西河池三门海景区。大城

在当地,老人像老钟一样外来旅居、疯狂养老的涌入中老年人不在少数。韦欣(化名)是小城老钟的房东,经营着一栋长租公寓,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长寿”的属性叠加养老基建日益丰富、养老成本更低,当地成为一大批外地老人的养老选择,“当地公寓的租客超九成都是外来老人,东南西北过来的都有”。


河池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在老龄化背景下,像老钟这样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像河池一样被外来老人带热的小城也陆续涌现。

这些小城有的像河池一样生态优势显著,有的则坐落于大城市周边,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吸引大城市老年群体。如香港老人到深圳、深圳老人到惠州、上海老人到嘉兴、杭州老人到黄山......这种养老方式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之为“降维养老”,不过养老成本和城市能级降下去了,养老环境和体验则是升起来了。

而伴随着一大批外地老人涌入,这些小城也迎来一波产业机会。

“老钟们”涌入河池

韦欣说,山好、水好、空气好、当地长寿老人多,是老人们选择这里的原因。更书面的表达则是,三门海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且坐拥规模大、景观奇特的天窗群,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之窗”,旅游观赏价值颇高。从宜居和康养属性看,这里气候宜人,年均温度19度,负氧离子含量颇高,有天然氧吧之称。

旅游康养优势之外,这里的旅居成本同样吸引人。韦欣介绍,当地房租多是600元-1500元的范围,家具电器齐全,拎包即可入住,假设每位老人每月房租、水电花费为1000元,租住在这里的老人大都自己买菜做饭,“身体健康不需要长期用药或请陪护的话,来这里旅居或养老的老人月生活成本3000元就能搞定,5000元算开销大的了”。


社媒上,三门海也被称为广西“仙本那” 受访者供图

距离三门海40公里之外,河池巴马县名气更高,凭借颇高的长寿老人数量,巴马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长寿之乡,近年来康养投资项目接连落地,每年都有一大批“候鸟”人群前来旅游和养生,生态旅游康养也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在全市层面,河池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称号,宜居、长寿属性显著赋能旅游业,地方旅游和康养业动作频频。

2022年,当地文旅部门提出要将河池打造为全国康养旅游首选地。2023年,河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527.7亿元,当年河池GDP为1163.43亿元。

在老龄化背景下,像老钟这样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像河池一样被外来老人带热的小城也陆续涌现。

今年初,《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3)》发布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20强市和百强县名单,位列其中的市县都是既有先天生态优势也有后天康养产业布局。

以位于20强市榜首的黄山为例,近年安徽聚力打造“大黄山”,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发展康养产业,凭借自然环境和后天康养建设吸引各地中老年人,尤其是相距不远且消费水平更高的长三角游客群。

上述康养强市、强县的形成,一个重要背景是老龄化趋势愈显,异地养老、降维养老愈热,而中老年人正是康养产业的主力消费群之一。

康养带热一批小城

不妨来看一组数据,当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专家预测这一数字在2035年将破4亿,彼时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有望达到30万亿左右。

银发经济规模空前的另一面,是颇高的养老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异地养老也被视为缓解区域养老压力,提高中老年人养老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

举个例子,在北京入住普通养老院,月支出动辄七八千元起步,卧室合住、共用卫浴是常态;拿这个钱到不远处的河北燕郊,同样的价格可以住进更好养老院。

京津翼地区,越来越多老人将养老方式从前者转向后者。从数据来看,河北省正在着力构建环京24县市区养老核心区,目前京津两地到河北康养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其中北京9.6万人、天津2.6万人。


老年人涌入小城,用更低价格入住高端养老院 图源:图虫创意

这样的趋势不仅发生在京津翼,还有香港老人到深圳、深圳老人到惠州、上海老人到嘉兴、杭州老人到黄山......这种养老方式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之为“降维养老”,当然,降的是养老成本和城市能级,养老环境和体验多是升的。

值得注意的是,降维养老其实是异地养老的一种,异地养老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籍养老等,而降维养老倾向于指向上述异地养老类型中降成本的类型。

梳理发现,当前选择降维养老群体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种是大城市活力老人(多指60岁及以上,且身体健康、活动自如的老人)四处旅居养老,如上文到河池旅居的老钟,这类群体带旺的多是具备生态优势和特色的小城,如森林、气温、空气、气候;另一种是城市老人面对高额养老成本,转向附近小城,花更低的价格住进更好的养老院。

上述两类老年群体,前者规模显著高于后者。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副会长郑志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社会观念下,活力老人如果不是出去旅居,大都选择在同城帮儿辈操持家务,同城也有他们的社交圈子,很少会选择住进养老院,“选择从大城前往小城住进更好养老院的老人往往年龄更高,自理能力较弱,这部分老人本身占比就小”。

降维养老成必然趋势

早些年,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被高房价劝退,将目光投向周边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房价较低、1小时左右通勤即可抵达位于大都市的办公楼,也因此得名“睡城”,地方房地产由此迎来一波热潮。如上海旁边的昆山、北京旁边的燕郊、广州旁边的佛山。

郑志刚认为,和“睡城”类似,伴随着降维养老趋势愈显,大城市旁边的小城也迎来一波养老产业机遇,甚至有可能成为“养老之城”。

不同的是,降维养老的中老年人不必每日跨城通勤,对距离的要求更宽容,对自然生态的要求则相对更高,有潜力成为大城市周边“养老之城”的,往往要距离、生态、康养基建兼具。而地方生态优势具备足够特色的,甚至可以不用在乎距离,如上文提到的河池。


老龄化到来,旅居愈热 图源:图虫创意

这对小城们是考验也是机遇,当异地养老、降维养老流行,外地老人涌入,小城们如何接住机遇?

郑志刚认为,具备吸引旅居老人潜力的小城们,不仅要成立养老方面的专业服务机构,面向长期居住、短期旅居等不同老年群体提供对应的旅游疗养产品,注重适老化建设,有条件的养老院、康养基地还应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及时因对老年人突发疾病。

与此同时,老年群体的社交需求和感情需求也应该被重视。郑志刚建议,热门养老地也要在当地社会打造欢迎外来老人的氛围,帮助外来老人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可通过加强线上线下亲属沟通渠道,鼓励老人子女常来探访,让老人身在异地也能较高频率和亲属互动。

政策方面的推进同样重要。事实上,城里老人出城享受自然条件更好且更低价的养老服务,同时缓解城市养老压力,异地养老也被视为一种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在政策层面得到诸多支持。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近年来,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在推进异地养老无障碍化,有城市还为本市区迁往外地养老的老年群体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到燕郊养老,成为不少北京老人的选择 图源:图虫创意

以京津翼为例,早在2016年,京津冀民政部门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户籍壁垒,形成"一省两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2020年,北京西城区又做出了一项新的创举,规定只要是入住津冀蒙协同发展区域养老机构的西城户籍老人(60岁及以上),每人每月可享600元补贴。

郑志刚认为,虽然当前异地养老、降维养老还面临小城医疗条件不及大城、传统观念对入住养老院有误解、相关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异地办理不畅通等问题,但一个必然的趋势是,异地养老、降维养老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政策层面也会给异地养老以更多支持。

对此他建议,当前政策层面对异地养老的推进,多局限在一定区域,跨区域、长距离的异地养老多为老年人自发,“未来的话,可能全国统一大市场,比如北京老人不仅去河北可以享受政策支持,去云南、广西同样可以享受,那老年人自由出行更方便了,他们养老幸福感也会更高”。

赞(9547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汉市工作室品茶 » 大城市的老人,疯狂涌入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