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最根本的是确定社会大分配的价值取向

 人参与 | 时间:2024-06-28 02:37:40



  社会上有几种争论.争论的将改底层逻辑都是社会大分配。

  比如以强国为重,革进根本还是底最的确定社以富民为重。

  这说的分配是国与家,浪花与江河的将改关系,当然平衡才是革进根本真理。又比如,底最的确定社投资与消费的分配关系,林毅夫强调投资和扩大财政赤字,将改主张一个投资型的革进根本经济,这种中国式的底最的确定社国家资本主义,多少有点计划经济的分配味道;而所有的消费型经济的支持者,都被林先生定义为:不是将改不懂,是革进根本别有用心。



  这话就重了,底最的确定社学者不是红袖章,只能以理服人。

  什么是左棍?

  用棍子打人的都是左棍,什么是左派,不去找具体人扣帽子,百花园中的浇花匠,这就是左派了。同样的道理,也完全适用于右棍与右派。

  其实,中国经济问题大多数的争论,最后谈的都是分配。

  楼市卖不出去,无非是两头,财政在楼市的利益分配中,份额太高,占了房价的60%,价格当然上去了;另一头是居民分配太少,无论是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还是社会保障支出GDP中的占比,都远低于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占相当于50年前的英国,当然楼市的销量上不来。



  所以,人口基数巨大,撑起了所谓的超大市场,但这个超大的市场也就相当于美国3亿人口的消费发生的70%。

  现在从投资型转消费型,突然发现,这还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转的事。

  为什么,因为这涉及到社会大分配。

  近两年刺激的消费的政策多如牛毛,可是消费者价格指数根本起不来。2022年计划目标3%,实际完成0.2%,差了15倍;2024年计划目标还是3%,一季度实现0.3,还是差了10倍。现在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从投资型转消费型,并不是致力于增加居民收入,而是指望老百姓花光银行的存款来拯救中国经济;对此,北大的张维迎忍不住笑了,说这是本末倒置。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是政策不想吗?

  是做不到,看看中国现在分配的结构就清楚了,财政与企业的关系是什么情况?税收的收入是民企业全部利润总和的3.4倍;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占比又是什么情况?主要是用社会保障的占比上,我们又差了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



  既然谈的都是百分比,那就是分配的问题,既然要走消费型经济的路子,就存在分配改革的问题,

  在今后二十年中,逐渐趋于平淡,中国如果真有什么改革,一定是从分配关系上开始,否则不要谈什么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