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作室品茶武汉市工作室品茶

一查就停产,很多大老板开始失眠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最近几个补税案例引人关注。查停产多

宁波博汇化工3月份收到要求补税5亿元的大老通知,最近直接宣布停产了。板开



湖北的始失枝江酒业被要求补税8500万元,这笔被追溯的查停产多税款是1994年到2009年的,所以有了倒查30年的大老说法。

其实,板开类似的始失事情已经有不少了,比如:

  • 广东佛山的查停产多新世界酒店因历史税务问题补税90余万元
  • 上市公司藏格矿业被要求补缴增值税、资源税、大老企业所得税合计4.8亿元
  • 广东惠州的板开泰基集团被追缴在2000-2008年偷漏应纳税款5300万元
  • 湖南岳阳一个开发商被倒查20年,认定在 2003年到2020年有不缴或者少缴税款行为,始失要求补缴1.78亿,查停产多同时罚款4.16亿
  • 杭州的大老伊裳服装被倒查10年,在2014-2021年偷税漏税2.1亿,板开追缴补税罚款3.6亿
  • 华林证券需补缴2018年至2021年期间企业所得税2900多万元,还有大约1800万元。
  • 北大医药补缴了1944万的税…….

很多企业很慌,这倒也是,真要倒查30年,很多企业是经不住查的,如果需要补缴税款,那很多企业估计也拿不出这么多的钱。

当然,税务系统的人也说了,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倒查30年的事情,只是地方税务在履行日常职责。

那为什么这些补税的事会集中冒出来呢?

真实原因就两个。

第一个原因大家都懂。

像枝江,去年财政收入40个亿,财政支出57.5亿,缺口咋办呢?

第一是靠转移支付,上级给了25.7亿,第二就是非税收入大幅增加,从前一年的5.4亿增加到11.2亿,一年时间翻倍。

今年的情况估计也类似,所以地方很难不考虑税收的问题,年初,很多地方税务都发文了,核心意思基本都是,“强化税收征管,确保颗粒归仓、应收尽收”。

那现在要求很多企业补缴税款,有问题吗?一点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咱们的税负可以分为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差别很大。

  • 名义税负啥意思呢?就是严格按规矩来,企业应该缴纳的税负。
  • 实际税负啥意思呢?就是企业实际缴纳的税负,一般来说比名义税负少。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差别呢?

原因很多,比如不同的税管员收税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以前跑冒滴漏的地方很多。

那为什么现在30年前的账都能查的一清二楚呢?

这就得说到现在补税多的第二个原因了。

就是大数据来了,税收征管水平上来了。

像我在的城市,税务机关就对内整合上亿条纳税人开票数据;对外多渠道共享市场监管、公安、社保等部门数据信息,建成涵盖2.36亿条外部数据的数据仓库。

然后每一个纳税户,都会实现“一户式”归集数据,这里面你有什么逃税的嫌疑,基本都跑不了。

以前这些活都靠人工,忙不过来,现在机器基本都能把税收风险户识别出来。

所以很多税,其实都是该交的,只不过以前没收你的。

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特别典型的,比如2.6亿房东,他们的房租收入是应该缴税的,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房产税,最大头的就是10%的个人所得税,但房租的收入需要房东主动申报缴纳,但实际中啊,很多房东觉得这笔钱税务机关不知道,就根本没交过。

其实呢?

现在有个税汇算,房东可能没写,但租房的人会在个税APP上写得清清楚楚,因为可以申请个税减免,相当于房客把房东的信息在系统里备案了,只是税务现在还没搭理这三瓜俩枣的,但要认真收起来,那数据是明明白白的,想跑都跑不了。



那税务会不会动不动就翻旧账呢?很多企业、个人会不会补缴很多钱呢?

这就涉及到税务稽察的话题了。

一般来说,税务也不是想查谁就查谁的,税务稽查是有很严格的法定程序,一般来说有4种:

  • 1、“被抽查”,每年都会抽查一些企业的纳税情况,赶上了就是中彩票了,老老实实配合就行;
  • 2、“被举报”,这种比较常见,很多都是竞争对手、生意伙伴、因爱生恨的夫妻举报的;
  • 3、“被相关”,比如其他公司被查出问题来了,你是他的上下游小伙伴,你肯定会被调查;
  • 4、“被剖析”,这种很危险,就是税务对你的涉税数据进行剖析,然后认定你这个企业很反常,可能也不会马上查你,但会把你放到“反常企业数据库”里,进了这个库,你被稽查的概率就很高了。

通常来说,税务会查3-5年的旧账,但你要是有偷税、抗税、骗税的行为,那税务是可以无限期追缴税款的,枝江酒业被倒查了30年,只能说少见,但合理合法。

那现在被要求补税的,有没有存在疑点的呢?

还是有的。

比如宁波的博汇化工。他们原来生产重芳烃,去年6月,税务总局说要对重芳烃征收消费税,所以公司很快就升级了生产线,开始生产重芳烃衍生品。

但对这个重芳烃衍生品算不算重芳烃,要不要收税?

博汇化工和税务看法不一样。

税务认为要收税,但公司认为,这两个产品,从形态、外观、成分到用途都差异很大,不用收税。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博汇化工一评估,干脆停产吧,补5亿的税公司直接变亏损不说,按税务的纳税要求,这个产品每吨要交税2152元,但他们的售价也就4000元,再生产下去,那窟窿就越来越大了。

到底谁对谁错呢?

其实多数人不是化工专家,是根本说不清楚的,而遇到这种问题的还不止博汇化工一家,所以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打补丁”,得有权威部门给个解释,说清楚这两个东西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要不要交税?这种裁量权,是不应该交给最基层的税务机关的,毕竟这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和很多家庭的悲欢,还是谨慎点好。

赞(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汉市工作室品茶 » 一查就停产,很多大老板开始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