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作室品茶武汉市工作室品茶

日月谭天丨与有荣焉!中国航天这样成为岛内“顶流”

  连日来,顶流成功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的日月荣嫦娥六号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岛内舆论更是谭天密切关注其最新动态。

  最近几年,中国中国航天的航天最新发展成果无一例外都在岛内引发热议。不仅岛内媒体对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进行直播,样成连《功勋》《飞向月球》等反映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为岛电视剧和纪录片也备受岛内民众追捧……

  中国航天已成为岛内当之无愧的“顶流”。谭主就此采访了多位两岸学者和台湾青年,顶流发现“实力太硬核”“对自家喜事与有荣焉”,日月荣是谭天岛内社会的两个最深感受。

  实力硬核“黑不动”

  在岛内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中国相关报道和讨论中,“史上首次”“人类突破”“世界顶尖”等是航天高频词。有岛内政论节目报道称,样成连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都希望共享嫦娥六号取回的为岛月背土壤。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曾兴奋表示,顶流神舟十八号在太空养鱼,“真的可以用遥遥领先来讲”。有岛内网友说,“上上个月刚把神舟十八号送上天,今天又见证嫦娥六号月背取壤,追中国航天,看世界前沿科技,这种快乐和震撼谁懂!”

岛内媒体报道截图

  岛内除了赞许中国航天实力硬核、世界领先外,谭主还留意到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一贯“逢中必反”的民进党、岛内绿营媒体和名嘴,噤声“躺平”了。许多岛内网友也注意到这个现象,留言称,“绿营集体‘闭麦’了”“这事真是想‘黑’都找不到角度”。

  谭主和在北京大学就读博士的台湾青年林景茂深入聊了聊,他表示,“大陆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果太硬了,根本没得黑”。林景茂强调,这是连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承认、佩服的,民进党如果硬要“黑”,只会打自己的脸。更重要的是,大陆会向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成果和机遇,这是民进党再怎么抱外人大腿也无法获得的,民进党就算要“黑”,台湾同胞也不会答应。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冬梅向谭主举例分析,全面建成天宫空间站,神舟十八号自循环水生态实验,嫦娥六号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只要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能知道这些成就的分量与重要性。民进党硬“黑”只会显得自己无知。

  在接受谭主采访时,苑举正也表示,最难攻克的科技都如此发达,大陆其他科技尤其是国防科技力量就更是可想而知,原本什么都要“黑”一把大陆的民进党也没人敢乱讲话了。

  “自家喜事”与有荣焉

  中国航天能够成为岛内“顶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岛内同胞都把中国航天发展成就视为与有荣焉的“自家喜事”。用一位岛内网友的话来说,就是“世界顶尖技术,还是我们自家的,当然会自豪。”

  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一幕,令不少岛内人士动容。台媒主持人周玉琴兴奋播报称,看到“中国红洒在月球背面”,“有一种迎接喜事的心情”。还有岛内网友留言称,“我也情不自禁被感染笑了”!

周玉琴和赖岳谦在报道中表达兴奋之情

  “嫦娥”“神舟”“玉兔”“天宫”等充满中华文化意涵、“中国式浪漫”的命名,让台湾同胞有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台湾青年林景茂告诉谭主,以前月球上只有外国人的“阿波罗”,今天中华文化的形象也出现在月球上、太空中,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感受到身为中国人是如此骄傲自豪的一件事。

  任冬梅进一步分析称,从普通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谁都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巅。有岛内专家也表示,我们本就深受中华文化的滋养,也有飞天的梦想,大陆在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无疑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多位岛内学者向谭主指出,岛内民众与有荣焉,深层原因是看到了贯穿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正是两岸同胞都认同、根植于血脉的中华民族精神。

  当年,美国出台“沃尔夫条款”,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但大陆筚路蓝缕,建成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当前,美国对中国大陆搞“小院高墙”,照样挡不住嫦娥六号奔月,神舟十八号问天。

  这也极大激励了岛内同胞。一些台湾青年向谭主分享说,“只要有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有台湾时事评论员表示,从嫦娥一号到六号,从神舟一号到十八号……大陆一直在脚踏实地向前走。

  苑举正告诉谭主,“我等这个时刻很久了,终于扬眉吐气”。中国人靠自己力量在科技上取得突破和成就,“我们在岛内特别受激励,我们是台湾人,更是骄傲的中国人”。

  谭主在台湾规模最大的论坛PTT上看到,有学工科的岛内网友留言抒发美好愿望,“切身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感,真希望能够共享星辰大海的广阔未来”“有一天我们台湾的宇航员也一起上太空就好了”。

  谭主想说,香港、澳门地区已有载荷专家参与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相信将来一定会有台湾地区的科学家、宇航员走向太空。荣耀属于中华,属于所有中国人!

赞(1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汉市工作室品茶 » 日月谭天丨与有荣焉!中国航天这样成为岛内“顶流”